10月21日,2025年民族地区和农村地区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培训(西藏江孜县)结课仪式在国际教育学院成功举行。山东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黄伯世、江孜县教育局教研室主任巴平、全体培训团队成员和参训学员线上线下出席结课仪式。仪式由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山东大学)副主任矫雅楠主持。

黄伯世在致辞中指出,学校立足国家战略部署与地方教育实际需求,充分整合多学科资源,组建了由专业教师、硕博研究生及优秀本科生组成的协同育人团队,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山大模式”。他强调,本次培训将“立德树人”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战略深度融合,研发了定制化教学资源,充分体现高校在服务国家战略与社会发展中的双重实效。
巴平对培训成果给予了高度肯定。他表示,培训内容涵盖语音基础、课堂应用等多个模块,山东大学专家精准授课,辅导员全程陪伴督导,参训教师克服工学矛盾、积极投入学习。经结业测评,参训教师在语音规范意识与教学表达能力方面均有显著提升。江孜县将以本次培训为契机,建立“一人参训、全员受益”的经验分享机制,常态化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竞赛。

强化数智技术赋能成为本次培训的一大亮点。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师张辉作为指导教师代表,现场演示了团队研发的“普通话语音陪练智能体”。该工具基于声学信号处理技术,可对三声等难点声调进行精准识别与反馈。目前,智能体已同步上线云平台,并配合系列微课推送,为教师提供持续性学习支持。
山东大学辅导教师代表、国际教育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刘舟航与2023级本科生张维昊分别分享了辅导实践经验。刘舟航介绍,团队前期为江孜教师编写了普通话自研教材,并结合智能体技术为学员生成个性化声调图谱;张维昊则谈到,针对初期线上互动拘谨的情况,团队结合当地教学实际设计了“课堂场景语言优化”练习,为每位学员建立“一人一册”学习档案,详细记录发音问题与改进建议。来自西藏江孜县的学员代表、教育局教研室语文教研员普赤在发言中表示,齐鲁沃土与雪域高原虽相隔万水千山,但山东大学专家与辅导员的专业指导和无私奉献让江孜教师们感受到了“跨越山海的温度”。通过培训,学员们不仅掌握了普通话语音要领,更在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上获得了新启发。她动情地说:“你们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技能的提升,更是一份用心守护教育的情谊。我们将把这份温暖和责任传递下去,用标准普通话为学生打开更广阔的世界。”

仪式同步展播“齐鲁藏地同语脉·山大推普共铸魂”诵读比赛成果。本次比赛以“诵读经典强素养,推普育人共筑魂”为主题,设“经典诵读”与“书信创作”两大赛道,集中展示山东大学对口支援江孜县推普工作的阶段性成果与文化传播成效。

本次培训的成功举办,是山东大学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具体实践。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引,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与思政育人、文化传承相结合,形成了服务国家战略、赋能民族团结、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山大路径”。未来,山东大学将继续发挥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平台优势,持续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民族地区辐射,以语言之桥促进心灵相通,以教育之力凝聚共同体意识,为教育强国建设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山大力量。
文:宋启睿 叶沁心 图:叶沁心 王宇鹏 审核:矫雅楠